找到相关内容3787篇,用时10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世番唐瓦·德唐夏茸活佛传记

    有缘的人能因见闻上师的简略生平生大信心、得大利益、发广大心,是我愿!所以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此书,谨以此书供养无上根本师,和众有缘人。基于水平有限,欢迎提出宝贵意见。最后祈请上师久住世间,转大...祈请,但“德唐堪布”自能察知,当时在住处即为上师授与了从意念中显的一偈祈请颂,所谓:“智藏佛父显大光明,除却心无明烦惑暗,能明一切辞意甚深智,不忘陀罗现前祈赐与。”时至今日“夏茸”上师仍不间断受持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3791593.html
  • 良知与人性的进化

    什么会出现上述一些旁观者之类的人呢?良知被蒙蔽!我们要像陆九渊所说的一样来个“剥落”,“层层剥落的净尽”,这是关于精神建设方面的事,是心灵教育,认为这是发现社会良知的最有效的途径。如第二条材料言,...一个想法,那就是共产主义与《礼记》中大同社会的关系,我们都知道此两者的根本区别,关注的是它们的相通之处,就是两种社会状态中思想方面的共同点。当然,两千多年的历史空间使这两种思想有着本质区别:一个是...

    聂瑞国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291604.html
  • 认识世界 ——对冯契广义认识论的一种解读和引申

    世界的对立分化为前提:在世界之外,是认识的追问者——姑且称之为认识主体;世界在之外,是认识追问的对象——姑且称之为认识客体。同时,认识又把我和世界联成一个统一体:我是认识世界的,世界是我认识的...作为“”而存在。   追问认识。“认识”是我追问的对象。要从追问的对象问出什么来。虽然对于追问的对象尚无清楚的认识,但是总是已经处在对追问对象的某种领会之中。领会构成了的世界。在...

    刘梁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5592084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四)

    在其前讲说佛法。这些话都是经书上说的,那能不信?不过,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,想请您解释,以便解决的疑问。   疑很多,略说三点吧:一、声闻乘是没有大慈悲的,他们只知自利;二、声闻也没有方便和般若...   又,《毗摩罗诘经》:摩诃迦叶与目连悔责,一切声闻,皆应号泣。⒄此是爱习之气。又,《首楞严三昧》中说,如盲人梦中得眼,觉则还失,等声闻智慧,於佛智慧,更无见。⒅此似若无明。如是爱、无明等往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193155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)

    见解。   ⑧瞋恚:憎恨和愤恨,指仇恨可恶的境界和损害他人的心理。   ⑨悭:对於财物的吝啬心理。   ⑩嫉:对於他人的长处或成功产生嫉妒的心理。   ⑾身见:或称见,即以为都是真实...菩萨施的业,既不取欲界也不取色界、无色界之相,叫做无业。   您提到《十住经》谈菩萨千生补处,没有听说过,不能勉强作答。不过,像普贤、观世音、文殊师利这些菩萨,乃是十住菩萨,具足佛的十力、四无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8.html
  • 论慧远的净土信仰及其地域性影响

    是随般若学而发展起来的大乘禅法,作为般若性空本无理论的附庸,它始终是为般若学的…注空假有”理论服务的如《般舟三昧经?行品》中云:“作是念:佛从何来?为到何?自念佛无从来,亦无至;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,是三处意作耳,念即见。心作佛,心自见,心是佛心,佛心是我身。……是法无可乐者,设使念为空耳,无所有也。菩萨在三味中立者,见如是。”(26)此经将心念的幻象同外在的现实等同起来,然后又...

    刘长东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193351.html
  • 长安佛教与儒道思想探析

    完全佛学化,同佛教思想融为一体,并且文句优美,辞藻清新,如行云流水,气势宏远,脍炙人口,为信众喜闻乐见,故鸠摩罗什赞誉他:“吾解不谢子,辞当相挹”,即在对般若学的领悟上,不比你差,但运用儒道思想、...。彼已尽矣,而汝求之以为有,是求马于唐肆也”,孔子的这段话大意是说,与你(指颜回)相处很久,十分接近和亲密,你却不能领悟讲的道理,这不是令人悲哀吗?你只看到见到的表面现象,而这一切都因时过境迁...

    黄德昌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293386.html
  • 佛法概要-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

    ,如果世界上没有,就不会有一个“”的敌人存在。就像撞墙头会痛,是因为我们有头的缘故。   加行就是训练我们的坚持、忍耐。喜欢的就去做,那么和我们以往造的业有什么不同?喜欢杀人就去杀人、喜欢...如果我们的业是由强烈的嗔恨心引发的,那么就会投生到地狱道里。   问:找不到心,没有心?   答:是谁在找心?是谁在感觉?   问:无心是本体,谈无心是把心放到另一个主体上?   答:那你...

    宗萨钦哲仁波切

    |基础|佛教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08564493513.html
  • 从《楞伽经》看佛教的语言文字观

    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状态,流行最为广泛,此文据即为求那跋陀罗的四卷本。   在历史上,《楞伽经》对中国佛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据说菩提达摩曾以此经授慧可,说:“观汉地,唯有此经。...依名取相,被名相迷惑支配,而不得自在。“愚痴凡夫,随名相流。”(同上)由于持有这种错误的认识,因此堕落在生死大海中,不得解脱。“佛告大慧:‘愚夫计著俗数名相,随心流散。流散已,种种相像貌,堕见...

    李恕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593692.html
  • 无畏布施:“人间佛教”的虚云模式

    解释性说明,有鉴于此,在这里不揣冒昧,斗胆提出“人间佛教”的一个定义以求教于方家,这个定义乃是:   人间佛教是指为求得人间和谐而实行人间布施的佛教   定义中的“人间和谐”是“人间佛教”要追求的...遭到他们的讥嫌,如前文提到的白隐禅师就因为“无畏布施”救女孩而“遭受了数不清的讥笑辱骂”;又,在一个颇为流行的禅宗故事中,一个老和尚因为“无畏布施”背姑娘过河而被小和尚嘀咕③;作为耳闻目睹的一个真实...

    陈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994120.html